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卷 天下透明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(第22/135页)
,两联各留一半钤记,功能和字号一样,还兼具认证功能。 这样一来,官府和民众各执一份。不光官府可以用它来管理,民众若碰到家产纠纷,也可以以此为证据,去调官府的原始记录,最大限度地杜绝了伪造、篡改的情况。 这份户帖,可以说设计得相当周详了。 不过细心的朋友可能会觉察到,这个户帖里有两个不太容易发现但事关政策成败的小问题。 大家不妨停在这里,想上五分钟,再继续读下去。 户籍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什么?是征收赋税。而中国古代的赋税依据除了人丁之外,还要看田地的多寡。 不,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。 税赋依据,不只要看田地多寡,还要看田地质量。 河边的田地和山坡上的盐碱地,即使面积相同,土地肥瘠程度肯定不一样,产出大不相同;麦田和桑田,即使面积相同,收税种类也要有区别。如果不加区别,只以面积来收税,小则造成纷扰,大则激起民变。 早在春秋时代,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时,就注意到要考虑田地肥瘠不同,要“量入修赋”。王安石变法时,有一项方田均税法,将土地按肥沃程度分成五等,每等税负各不相同,多占良田者多缴,少占贫田者少缴。 将田地分级,是土地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一环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税赋公平,减轻贫民负担。 可在刚才那份户帖里我们可以看到,林荣一家里那六亩三分五毫的田地,只是简单地登记成“自巳民田地”。这块土地种的什么作物、肥沃程度如何,户帖里一概没写,甚至连所在位置和形状都没提。 这让朝廷以后怎么收税? 也许会有人指出:土地资料都是单独编成鱼鳞图册,你在户帖里当然看不到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