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583 (第4/4页)
韦亦同高句丽结怨,迁其部入三韩,分其土地牧场,其必为朝廷出力。” 说是为朝廷出力,实际上并不准确。 准确来说,为了新得的草场和土地,他们才会死磕当地人。加上部落和高句丽间有旧仇,在压服反对的声音时,更会不遗余力。 “殿下可请旨朝廷,予丸都、加罗和金城等地设立治所,由朝廷选派官员并调拨军队。” “届时,大军撤回昌黎,新迁部落和三韩人彼此仇视,治所官员有调解之责,地位超然。年深日久,则高句丽诸国的痕迹可尽数抹去!” 这样的做法,类似于桓容在吐谷浑所行。在细节处略有差异,中心主旨却是一模一样。简单点形容,就是三个字:掺沙子。 桓容是一国之君,又得谢安和王彪之支持,行动的当时,也给远在建康的郗愔和桓冲通过气,自然是诸事顺利。 秦玓则不然。 计划再好,涉及到迁移边民,他终归不能擅自做主,必须要向长安请示。 秦策点头之后,才能着手实施安排。秦策不点头,计划再好也只能搁置。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,不代表秦玓能诸事独断,关系到地方治理更加不行。 换成三年前,秦玓不会有这些顾虑。现如今,父子间生出隔阂,更像是君臣。为免横生枝节,该请的旨意绝不能省略。 接到秦玓上表,秦策自然大喜,下旨一番表扬,并同意表书中所请。 旨意送出不久,秦策又当着群臣的面宣旨,封诸子为王,秦玚秦璟等不算,连秦珍和秦珏都没落下。有意思的是,秦玖不在圣旨上,代之以尚未元服的秦钺。 因事先没有任何征兆,连个暗示都没有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